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风口调查|中药材价格飞涨变投资新风口?种植户:今年净赚少说也得200万!

时间:07-28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83

风口调查|中药材价格飞涨变投资新风口?种植户:今年净赚少说也得200万!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板蓝根20元/公斤,白术73元/公斤,当归160元/公斤......这是7月26日一家中药材交易网站上给出的市场价格,乍看之下并无异样,但是对比后就会发现,这些常规药材的价格同比大都涨幅超过50%,当归甚至已经翻了三倍多。“中药材涨价不是个别现象,尤其今年以来,波动非常大。”青岛海缘道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孔令海告诉记者,不仅价格涨,订单也是供不应求,为了优先满足大客户,企业不得不“砍单”,供应量千吨起步。与此同时,此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3年6月份CPI数据时,也罕见提及中药材,明确指出市场供应偏紧。供不应求、价格飞涨,这把火还能燃多久?向下,作为一种农产品,涨价红利,价值链底端的种植户们享受到了吗?向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链空间几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线探访。现象:“种药大户”忙扩产 加工企业“愁爆单”在青岛即墨区灵山街道,这里有将近200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有丹参、黄芩、金银花、防风、板蓝根、决明子、白芷、白术等中药材。眼下,大部分品种已经进入果期,打药、冲肥等田间管理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以期十月下旬的产新季能够有个好收成。在种植大户王艳飞带领下,记者走进一片丹参种植区。与粮食作物所呈现出的景象截然不同,一眼望去,一垄垄丹参绽放着串串蓝紫色小花,更像是进入花园般,颇有田园意境。而事实上,作为药材的丹参,指的是其根茎,美丽的丹参花朵下,土地之中,埋藏着农户们的致富希望。即墨灵山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的丹参今年47岁的王艳飞种植中药材已经六年了,从最初的30亩,发展到如今的700亩,主要种植丹参、黄芩两个品种。这两天,他正在跟基地负责人孔令海“讨价还价”,要求增加承包面积,但因为怕农户管理面积太大难以保证质量,公司有规定,700亩是规模上线,已经“顶格”的王艳飞准备改变策略,增加种植品种。六年扩种超23倍,还要再“上新”,王艳飞的底气来自节节高升的药材价格。“这两年中药材价格确实好,种植户受益了。”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以丹参为例,今年天气条件比去年好,预计亩产可达3500斤,属于高产年,按照目前最低每斤3元的鲜货价格来算,亩收入10500元,去掉投入成本,纯利润可以达到五六千元,加上黄芩,保守估计今年的纯利润也要两百多万元。对于这个收入,王艳飞很知足,“在我们当地,像我这个年龄,不管是打工还是干个体,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不多”。孔令海(右)和同事查看草决明生长情况此外,这里的中药材种植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农户与基地签订回购合同,设置保底价,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户可以选择以保底价销售给基地以减少损失,而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农户可以在完成合同约定订单量的基础上,选择将剩余药材以同期市场价格销售给基地或者其他收购商,从而赚取额外收益。采访中,孔令海的工作电话不时响起,找他的人大致分成两个诉求,催货的和求合作的。“目前的问题是,订单情况太好了。”虽然看似有些“凡尔赛”,但他坦言,激增的订单意味着交货压力,“比如我们的丹参,待交付合同量达2000吨,黄芩则有3000吨没着落。”探访当天,记者在基地加工车间看到,烘干后的黄芩已经打包码垛,静待发货。“目前我们的烘干设备日吞吐量60吨,根本不够用。”据介绍,根据目前的订单量,加工车间的烘干能力至少需要扩大十倍,而为了应对下半年的产新季,目前企业正在紧急着手购置新设备。加工车间内打包待发的黄芩模式:因地制宜 冷门中药材变“投资热土”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代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说到中药材种植,不少人首先会想到中原及东北地区等发源地和核心种植区。作为工业型城市,青岛没有中药材种植传统,同时,即墨灵山农作物种植资源禀赋也并不出众。而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发现,这样一个乍看之下与中药材不沾边的地方能够实现产业“硬核复制”背后,事实上正是一次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灵山曾经属于经济薄弱镇,缺少主导产业、没有投资过亿产业。”灵山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得益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指引,以及近年来政策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他们通过邀请专家实地调研论证发现,当地的土壤呈砂质,这虽然并非传统农作物生长的沃土,却是最为适宜种植丹参、黄芪等中药材。经过反复研判,瞄准海洋医药、生物医药、仿制药以及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综合业态,灵山最终确立了构建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药产业高地发展路径。因地制宜的规划,迅速引来了一拍即合的产业“合伙人”。孔令海来自四大药都之首的安徽亳州,1993年来到山东,起初做中药材贸易,后来自己成立公司,供应链业务逐渐发展到半岛地区。深谙中药材产业的他早就意识到青岛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的独特优势,“青岛属海洋性气候,高温时间短,适合中药材种植。”在得知灵山当地推出的招商引资及产业扶持政策后,他果断将业务从贸易延伸至种植端,投资建设运营灵山中药材种植基地。据了解,2018年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至今,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灵山街道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3000亩扩大近2万亩,品类涵盖10余种。此外,基地积极拓展中药材产业链,2022年与上市公司-上海宁圣农业供应链集团合作,成立宁圣海缘(青岛)供应链有限公司,开展中药材贸易、药材加工等业务。目前,已与山西运城、河南新乡等省外多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采购合作,保健茶生产线也已投产运营,初步实现中药材“种产销”一体化链条。如今,灵山中药材年产值已突破亿元,带动12个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2000余名工人年均增收3万余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产业发展景象。隐忧:价格剧烈波动企业资金链承压 繁荣中药材生态亟待“创新方”跟众多农副产品一样,价格出现波动是市场供求规律的直接体现。中药材价格整体波动大,供需平衡调节困难是行业面临的一个长期难题。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显示,今年3月份以来,指数值持续位于3000点上方,7月12日更是达到3589.09点的历史高点.“每公斤山枣仁从130元涨到1100元,当归从65元涨到430元,抗肿瘤药物山慈菇更是从200多涨到三四千,而且一药难求,这些在以前不敢想象的情况,都在今年的六七个月间发生了。”对于本轮中药材价格的空前波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气候因素,甘肃等中药材主产区近年干旱天气导致减产,另一方面,疫情加速了中药材的普及和在养生保健等领域的需求增长,延续到后疫情时代,不排除市场有“报复性涨价”的因素。不过,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则指出,此轮价格持续性上涨背后,其原因除疫情后部分品种供需关系失衡、天气原因减产、药品标准提高等之外,更有囤积居奇者肆意炒作,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事实上,价格剧烈波动的隐忧已经显现。“目前资金是我们最大的困难。”孔令海坦言,如今中药材涨价过快,几乎是一天一个价,这样一来,因为上游收购成本随行就市,但下游跟药厂等客户间的合作是长期的,合同和收购价格都已经提前约定,导致运营成本陡增,企业资金链经受巨大压力。记者了解到,为了降低种植业面对疫情、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伴随的风险,更多体制创新正在同步发力。例如,灵山强化街道、企业、种植户、保险公司、银行五方合作,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链式对接机制,创新实施“财政支持保险保障型中药种植”,街道每年投入100万元,引进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为中药材种植每年提供600万元的价格波动险与自然灾害险,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背书;同时,引进张家港银行为中药材种植大户提供6000余万元无抵押授信贷款,全面保障中药种植收益。有中医药业内人士指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质稳定的供给,但增值则要靠深加工,通过产业集聚开出更多“创新方子”。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中药创新研发,不断完善中药法规制度体系,但跟西药类似,对于缺少成药支撑的创业企业来说,前期研发投入大,难以为继,所以中药创新药研发仍然集中在头部企业,企业生存与产业整体生态繁荣的演进中,仍然有不短的路要走。记者观察:规范种植拼质量 青岛丹参跻身业界顶流与小农户分散种植的传统模式不同,采访中记者发现,灵山的中药材种植可谓“赢在起跑线”,不仅种植规模大,而且规范性强。青岛市市农业农村局、灵山街道联合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机构,搭建“产学研推用”一体的青岛市中药材种养联合科创应用平台,重点开展丹参种质资源、标准种植、健康养殖和中医康养“四大领域”研究,构筑“企业+合作社+院校”品种选育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今年确定的12家山东省首批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创建单位中,青岛海缘道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灵山街道黄芩种植基地成功入选,成为青岛市首个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依托基地的规范化运作管理,种植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提升。”王艳飞告诉记者,与以往农户个人种植凭借经验和盲目追求产量不同,基地统一管理下的中药材种植更加讲究科学性,比如会进行滴灌带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统一提供肥料和管理技术,农户只需要按照标准进行种植,产量方面较传统种植方式提高40%。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灵山中药材,如今已经成功凭借品质“出圈”。“以基地种植的丹参为例,经专业机构检测,丹参酮含量是国家标准的一到两倍。”孔令海告诉记者,通过五年发展,即墨丹参在全国各大市场和药厂竖起了口碑,很多药厂慕名而来,更不乏日本、韩国等地的国外客商,行业内更是已经有了“想要好的丹参就去青岛”的说法。而这样的好口碑,带来的是更加稳固的价格优势,“我们的丹参、黄芩价格可高于市场价30%,因为质量好,能卖上价。”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